一、絮凝剂类型与适用场景
絮凝剂类型 | 代表物质 | 适用场景 | 优缺点 |
---|---|---|---|
无机絮凝剂 | 聚合氯化铝(PAC)、硫酸铝 | 高浊度废水、低有机物废水(如洗砂废水) |
✅成本低、沉降快; ❌污泥量大、pH敏感 |
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|
聚丙烯酰胺(PAM): - 阳离子(CPAM) - 阴离子(APAM) - 非离子(NPAM) |
高有机物废水、污泥脱水、含油废水 |
✅絮体大、用量少; ❌价格高、需控制残留单体 |
复合絮凝剂 | PAC+PAM、FeCl₃+APAM | 复杂水质(如高COD+高浊度) |
✅协同增效、适应性强; ❌配比需优化 |
生物絮凝剂 | 微生物提取物(如壳聚糖) | 食品废水、需环保场景 |
✅无毒可降解; ❌成本高、稳定性差 |
二、选择絮凝剂的关键步骤
1. 分析废水特性
-
水质参数:
-
浊度/SS:高浊度废水优先选无机絮凝剂(如PAC)。
-
有机物含量(COD/BOD):高COD废水需有机絮凝剂(如CPAM)。
-
pH值:-
酸性废水:非离子PAM或硫酸铝;
-
碱性废水:PAC或阴离子PAM。
-
-
电荷性质:-
带负电胶体(如活性污泥)→ 阳离子絮凝剂;
-
带正电颗粒(如金属氢氧化物)→ 阴离子絮凝剂。
-
-
2. 明确处理目标
-
快速沉淀:无机絮凝剂(PAC)+ 阴离子PAM。
-
污泥脱水:阳离子PAM(CPAM)。
-
油水分离:非离子PAM或复合絮凝剂(PAC+CPAM)。
-
低残留要求:生物絮凝剂或食品级PAM。
3. 实验验证(烧杯试验)
-
步骤:
-
取废水样,调节pH至中性(如需)。
-
梯度投加不同絮凝剂,观察絮体形成速度、大小及上清液澄清度。
-
测定处理后水的SS、COD、浊度等指标,计算最佳投加量。
-
-
关键参数:-
搅拌速度:快速混合(200~300 rpm)→ 慢速絮凝(30~50 rpm)。
-
反应时间:通常5~15分钟。
-
4. 经济性与安全性评估
-
成本对比:
-
无机絮凝剂:单价低但用量大(10~100 ppm);
-
有机絮凝剂:单价高但用量少(0.1~5 ppm)。
-
-
安全要求:-
饮用水处理:选择低单体残留的食品级PAM(丙烯酰胺单体<0.05%);
-
工业废水:需考虑腐蚀性(如FeCl₃对设备腐蚀)。
-
5. 工艺适配性
-
投加方式:
-
液态絮凝剂:适合自动化投加(如计量泵);
-
固态絮凝剂:需溶解设备(配成0.1%~0.5%溶液)。
-
-
混合条件:-
管道混合器:适合高流速场景;
-
机械搅拌:适合高粘度废水(如含油废水)。
-
三、典型废水选型案例
废水类型 | 推荐絮凝剂 | 处理效果 | |
---|---|---|---|
市政污水(沉淀) | PAC(50~100 ppm)+ APAM(1~2 ppm) | SS去除率>90% | 浊度<10 NTU |
含油废水 | NPAM(2~5 ppm) | 油含量<50 mg/L | 絮体上浮,油水分离明显 |
印染废水(脱色) | CPAM(1~3 ppm)+ PAC(80 ppm) | 色度去除率>85% | COD降低40%~60% |
洗砂废水 | PAC(100~150 ppm) | 浊度<20 NTU | 回用水达标 |
污泥脱水 | CPAM(0.1%~0.3%溶液) | 污泥含水率<80% | 压滤效率提升50% |
四、注意事项与优化建议
1、避免过量投加:
-
过量无机絮凝剂会导致水体盐度升高,影响后续生化处理;
-
过量PAM可能引发“胶体保护”效应,反而不易沉降。
2、pH调节优先:
-
强酸/碱性废水需先中和至pH 6~9,再投加絮凝剂。
3、配伍增效:
-
无机+有机絮凝剂联用(如PAC+PAM)可减少用量并提升效果。
4、温度影响:
低温(<10℃)时,适当增加絮凝剂投加量或延长反应时间。